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前言

前言

書定名為 政教分離是個神話? 英文可以譯作 “Is the Separation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 a Myth?書名的問號是刻意放下去的。這是因為 政教分離 這個課題極富爭議性,作者希望讀者朋友可以在閱讀這部拙作之後自己給予問題一個明智的答案。

本書作者的專業是聖經學者。他在處理有關政教分離這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的時候,盡量嘗試從聖經學的角度和立場去審視和探討問題。這一點在談論 權力 (authority) 的根源以及 兩個國度 (The Two Kingdoms) 這兩個問題的時候特別明顯。

政教分離的歷史

西方國家,由於在歷史上深受基督教的影響,政教分離 (The separation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 一般上成了 教會與國家 (church and state) 的問題。本書刻意超出這個西方的局限和範疇,以便更自由和寬廣地來探討 政治 宗教 分離的問題。所舉的例子也因此以非西方為主。希望華文讀者朋友們更能理解和認同。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至少從漢代儒家被尊為 正統 (orthodoxy) 這兩千年來,政治與宗教 (或意識形態) 似乎就從來沒 分離 過。源自印度的佛教,到唐代便唯我獨尊 (除了唐武帝有意滅佛的特殊例子)。來自敘利亞的景教,能夠在唐京長安活躍二百年,主要也是依賴唐朝廷的 贊助 (patronage)。 以耶穌會士利馬竇 (Matteo Ricci) 等人為首的天主教傳教士,能在京城北京活動和獲得不尋常的接待,主要也是因為天子的賞識和 贊助"。禮儀之爭 引發了清朝廷與羅馬天主教在文化和宗教上的矛盾和衝突。在華的天主教緊接下去只能終止在華的活動。基督新教 (Protestantism) 自 1807 年馬禮遜入華之後,就沒有得到朝廷或較後民國 官方 贊助。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政治 (國家) 與宗教,特別是與基督教的關係,就肯定不是 贊助 或任何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的。它也不是 統戰管治 壓制 這些簡單,甚至是具誤導性的詞語可以表達出來的。

實例

政教分離 這個複雜和富爭議性的課題當然可以成為某種 純學術性 (purely academic) 紙上談兵。這肯定不是本書所要做的。 為了使所探討的事物不至淪於空泛,本書嘗試舉了一些實例,例如天主教在華的歷史,當代拉丁美洲的 解放神學";韓國的 民眾神學 以及新加坡政府處理政教問題的一個小個案。最後的一個實例也可說是與作者的背景和處境有某些關聯。因為自 1992 年起,他就被新加坡共和國總統委任為國家宗教理事會的理事,代表新加坡的基督新教。對個案中所涉及的政教關係,也稍微有一些體會。

唐代的景教和明清的天主教在當時的中國都是極少數信徒的宗教 (a minority religion)。1970 至 1980 年代在韓國推動民眾神學 的 基督教,當時也大約是佔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已。它也因此不是最主流的宗教。本書也因此在最後一章中,以二戰期間在希特勒強權統治下的德國為例,說明在 一個基督教佔主流的國家,政治與教會的關係是怎樣的。從這一個例子中,明智的讀者朋友將不難覺察到意義深長的一點。那就是,宗教固然具分裂國家和社會的潛 在力,國家的政權也一樣可以分裂一個宗教。

致謝

本書最終得以面世,首先是由於香港研道社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兼任教授謝品然博士的建議和鼓勵。作者應在此深表感激。作者過去這四年可以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等地自由和非常愉快地參與聖經學和神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也主要是受惠於新加坡眾聖紀念堂 (All Saints Memorial Chapel) 以及德國巴瓦利亞福音信義 (路德) 會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in Bavaria) 的慷慨資助。也要在此表達至深的謝意。願此拙作能榮神益人。

序幕:平安夜

加福音 2:8-14 記述了耶穌降生那個晩上天使向伯利恆之野地裏一群牧羊人傳報的信息。這應該是第一個「聖誕佳音」了。佳音的主題是天兵和天使同聲歌頌贊美上帝的那一句頌詞:「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上帝,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2:14)。

耶 穌的降生,具體地見證了上帝的拯救行動,因此,一切的榮耀都應當歸於他。頌詞中緊接下去的四個字 —「地上平安」—,除了它的宗教和神學內涵,還有它在當時羅馬帝國的政治背景下的特殊意義。福音書的作者路加對羅馬帝國當時的歷 史背景和政治情況應該是非常熟悉的。他似乎有意藉着這一個簡單的記述,特別是那一句意義深長的頌詞向世人表達一個清澈和明確的信息說,這一位剛剛降生的救 世主,就正如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一樣,是一位「和平之君」(以賽亞書 9:6)。他因此完全無意為了奪取人間的任何權力和王位而爭戰。 這是猶太王希律以及羅馬巡撫彼拉多這些政客們的深切關懷,但絕對不是「和平之君」耶穌的。

耶穌的身份是最富爭議性的。倘若宗教的意義被政治化了,這個爭議就會更加錯綜複雜了。 馬太福音 2:2 中的「猶太人之王」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馬太福音記述了「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尋找嬰孩耶穌的事 (2:1-12)。這樣的一件大事當然會使到希律王「心裏不安」(2:3)。不但如此,「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希律王追究的結果,證實了舊約聖經的確也有預言「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伯利恆那裏出來 (彌迦書 5:2;馬太福音 2:6)。希律王的興趣與關懷肯定不是宗教信仰。因為他從來就不是一位敬虔的猶太信徒,雖然他極善於利用宗教的政治與社會「功能」和「價值」。他為了要除滅被稱為「猶太人之王」的耶穌,不惜「將伯利恆城裏並四境所有的男孩…… 凡兩歲以裏的,都殺盡了」(2:16)。幸虧約瑟得到上帝的指示,在這之前就帶着馬利亞和嬰孩耶穌逃往埃及去了 (馬太福音 2:13-15)。這一段的記述意義深長,它意味着儘管耶穌在完成使命的過程中拒絕被政治利用或被政治化,政治卻似乎有意從他降生的一刻開始,直到他被釘在十字架上為止,緊緊地糾纏着他!

不但如此,第一代的基督徒所傳講的福音,也同樣被敵對者政治化。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以後大約十八年,當保羅和同伴向帖撒羅尼迦城的人宣告福音的時候,那些反對他們的市民就在羅馬長官面前指控保羅等人是 "攪亂天下的",並且還誣告他們說,這些人都違背凱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 (使徒行傳 17:6, 7)

自從耶穌當年在羅馬巡撫面前受審迄今近兩千年來,別人套在教會整體或基督徒個人頭上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含政治意義的可能會遠遠多於那些屬宗教性質的。這也許也是因為基督教本身是一個 入世 的宗教,很難擺脫人間事物的糾纏。